韩国顶尖大学近期首次以“校园霸凌前科”为由,拒绝录取申请者,引发广泛讨论。据悉,首尔大学去年首次拒收2名成绩优异,但有校园暴力记录的申请人,成为韩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首个明确将品格因素纳入入学评估的案例。
综合外媒报道,这2名申请者虽然在大学学业能力测验(CSAT)中成绩出色,但因在初中、高中阶段曾涉及校园暴力,最终被首尔大学拒绝录取。
不仅是首尔大学,包括釜山大学、全北大学、江原大学、庆北大学及庆尚大学等多所国立大学也出现类似情况,共有45名学生因此失去入学资格。
其中,庆北大学拒收人数最多,达22人;釜山大学8人,江原大学与全北大学各5人。
韩大学对霸凌记录扣分不一
据报道,韩国大学招生主要分为“提前招生”(考量校内成绩与面试)和“一般招生”(依CSAT分数录取)两类。
各校对霸凌记录的扣分幅度不一,例如庆北大学对轻微处分扣10分、中等处分扣50分、严重违规则扣150分。
而首尔大学自2014学年度起已规定,曾受严重校园霸凌处分(如转学或退学)的考生,其CSAT分数可被扣减最多两分。
不过,包括全南大学、济州大学、中南大学及忠北大学在内的4所大学,去年并未因校园暴力记录拒收学生,因为这些学校仅在特定招生渠道,如体育特长生才考量霸凌记录。
韩国大学录取新制度引发正反意见
支持者:施暴者应承担后果
然而,大学“品格导向录取”这项新规在韩国社会引发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大学录取不仅关乎学习能力,也应体现基本品行和社会责任。
支持者普遍表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以及“加害者理应承担后果”。韩国知名艺人朴明秀也在电台节目中公开表示,成绩不代表人品,学校不应让施暴者轻松进入名校。
不过,也有反对者担忧,新制度可能导致部分学生遭遇“二次排斥”。一些韩国网民认为,青春期行为具有冲动性,将此类行为视为长期污点,可能让施暴者陷入社会边缘化并加深挫败感,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表示,这项新制度在执行上有不少困难,因为校园霸凌往往牵涉到情绪冲突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明确谁对谁错,其实并不容易,责任界定并不单一。
部分教育界人士则担心,如果霸凌记录会直接影响升学,可能会有人把举报当作报复或竞争的手段,甚至出现“谁是加害者、谁是受害者”在调查中被颠倒的情况。
另外,也有部分加害者家庭选择通过行政诉讼或申请撤销处分来延长处理程序,有的甚至申请“暂停执行”,让学校的内部调解和教育辅导变得更困难。
韩国校园霸凌现象持续升温
调查显示受害率创新高
不过,制度强化并未让当地的校园暴力事件减少。根据韩国教育部9月16日公布的调查显示,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2.5%表示曾遭受校园霸凌,较去年上升0.4%,创历史新高。
其中,自承施暴的学生占1.1%,较去年上升0.1%。但只有不到三成受害者选择向学校老师求助。
受害者放弃举报的主要原因包括“怕事情闹大”和“认为不算大事”,这意味着很多施暴者可能未受处罚,也没有留下霸凌记录。
调查还显示,校园霸凌类型中,语言暴力占39%最高,其次为集体排挤(16.4%)、肢体暴力(14.6%)和网络暴力(7.8%),其中网络暴力较去年上升0.4%。
【新闻背景】
品格导向录取今年正式上路
检察官之子事件引政策改革
这项“品格导向录取”政策的推广,源于2023年震动韩国社会的“检察官之子事件”。当时,被任命为国家调查局长的前检察官郑顺信之子,因霸凌同学曾被强制转学,但仅扣减两分后仍考入首尔大学,引发舆论强烈反弹。
随后,教育部宣布,自2025学年度起,全国所有大学必须强制扣减有霸凌记录学生的入学评分。
然而,当地媒体《中央日报》指出,新政策也带来副作用,越来越多被指控霸凌的学生聘请律师,通过行政诉讼挑战校方处分。
专家警告,部分律师事务所甚至将此视为新的商机,使校园暴力问题走向法律化与商业化,反而可能进一步恶化校园氛围。
►《热点 Hotspot》正式开通WhatsApp频道!
点击此处链接,现在就追踪我们的频道,让你不错过国内大小事、网络热门话题、专题报道及时事评论。别忘了打开旁边的小铃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