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放缓,我国经济逐渐复苏,不过由于劳工严重短缺影响生产力,很多企业老板都不敢接新订单,导致国家损失高达500亿令吉。

外劳一不来,我们的厂商就没法开工,有钱也没法赚,难道我国真的少一点外劳都不行吗?企业转型的口号喊了整二十多年,为何我国还是走不出依赖外劳的“恶圈”呢?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企业不争气,还是政策不给力?

过度依赖外劳已是老问题
本地企业须逐步转型

我国各行各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过度依赖外劳,已经是个老问题,只是疫情后,加剧了缺乏人力的问题。而解决方式就是,高度依赖外劳的本地企业必须逐步转型,迈向自动化及培训本地员工。

资深财经分析师张国林接受《八点最热报》访问时说,其实疫情爆发后,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有在慢慢地转型升级,只是进展比较缓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还没被逼到走投无路,“非转不可”的绝境。


以中国及台湾为例
禁止外劳迫使企业转型

就以中国为例,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逼着企业不得不转型,中国企业机械化的比例非常高。

另外,台湾也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大量东南亚外劳,衍生许多问题后,全面禁止外劳,迫使台湾工业不得不转型。一轮痛苦的挣扎后,经济成功转型,企业全面升级,甚至拥有了像台积电这样的世界五百强的企业。




推动企业转型措施
政府可提供培训及资金补贴

大马厂商联合会及中小型企业公会则认为,转型升级还需要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加持,单凭中小企业单打独斗不容易,需要政府强大的支持。


自动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
政府可逐年减少引进外劳

虽然唯有转型才能走得长远,但张国林强调,政府还是有必要解决眼下劳工严重短缺的问题。毕竟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少了上百万劳工,员工缺口太大,企业很难短时间内适应过来。


危机当作转机
不足或加速中小企转型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每一次危机都隐藏着转机。

张国林表示,传统企业要改变经营模式、要转型,确实不容易,与其抱怨劳工短缺问题,不如改变思维,把这次把危机当作是加速转型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