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你知 —— 精选话题打开眼界,国内外大事趣闻轻松了

位于台湾台北市的大马素食餐厅“宝林茶室”,近日爆发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3人病危。其中,中毒者的共同点都是吃了炒粿条。

对此,有医生推测,这次的中毒事件相信与名为“米酵菌酸”的毒素有关。究竟“米酵菌酸”的威力有多大?若不慎食用,真的无药可救吗?

本期《热点话你知》就带你了解“米酵菌酸”到底是什么。

“米酵菌酸”来源于哪里?
“米酵菌酸” (Bongkrekic Acid)通常来源于需要长时间发酵或泡发的食物,包括发酵米、泡发木耳、谷物类制品,例如粿条及河粉等。


只要环境卫生不佳,原料变质(泡发过久)、储存不当(储存环境高温、潮湿),就可能出现质变,进而导致“米酵菌酸”滋生。

“米酵菌酸”毒性有多强?
台湾北荣职业医学及临床毒物部临床毒物科主治医师许仁毓指出,“米酵菌酸”属于高脂毒毒性,只要摄取1到1.5毫克,就有致死的可能。

“米酵菌酸”并非细菌,因此无法像一般细菌一样,通过分泌物、粪便培养等检验。

另外,中国专家曾多次提醒,“米酵菌酸”的毒素极强,是砒霜的20倍。

含“米酵菌酸”食品煮熟也没用?
此外,许仁毓披露,很多人认为食物只要煮熟就可杀菌,但其实“米酵菌酸”的耐热性极强。

“即便含有‘米酵菌酸’的食品煮熟了,也未必能避免中毒。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瘫痪线粒体,并引发重症。”

“发酵制作过程中,毒素是不断累积的,因此就算是使用极度高温,也无法破坏‘米酵菌酸’的毒性,所以其致死率是相当高的。”

另外,台北荣总毒物科主任杨振昌指出,“米酵菌酸”会影响主导人体能量的线粒体。

“如果身体无法产生能量,就无法呼吸,对治疗也没有反应,进而导致死亡。”

【热点小知识】
何为线粒体?
线粒体(Mitochondria)是细胞中的能量制造者,主要作用为进行细胞呼吸。

“米酵菌酸”中毒症状有哪些?
“米酵菌酸”一般在进食后30分钟到12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但也有少数病例在进食1-2天后才毒发。

“米酵菌酸”会影响消化、神经、肝、肾等器官,其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无力等。

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意识不清、中枢神经麻痹、肝肾衰竭等,甚至是死亡。

目前也没有任何特效药可以解“米酵菌酸”之毒。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健康咨询网站《Heho健康》营养师刘思妤提醒,在购买湿的河粉、米粉、粿条和凉皮等食材时,须注意保存期间和商家的储存环境。

“如果(食材)超过保存期限,绝不能购买,也不能食用。烹饪前,再次检视(食材)外观,是否有发霉或变色。”

同时,刘思妤也提醒,不要一次购买大量的食材,需要时再少量购买,并尽快食用。

“如果暂时不使用或有剩余的食材,应尽快放入冰箱储存,但不要超过2天,并注意冰箱是否够冷。”

如果自制淀粉类发酵品,切勿使用发霉的原料,包括置放过久的米类和玉米等。储存时也要防潮,避免食物发霉。

此外,在浸泡黑木耳和白木耳时,应使用干净的水和容器,而浸泡时间也不能超过24小时。

“米酵菌酸”中毒案例
案例1:中国黑龙江9人误食“米酵菌酸”死亡。
2020年,黑龙江一家12口聚餐时,其中9人食用了以玉米发酵做成的面食“酸汤子”后,陆续出现腹泻的症状,最终不治身亡。

经过调查,9人当天食用的酸汤子原料,已经存放在冰箱有1年之久。相关单位也在玉米面和死者胃部中,检测出“米酵菌酸”。

案例2:中国浙江一家4口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后中毒。

案例3:中国杭州男子吃了隔夜泡发的凉拌黑木耳后,出现肝、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