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什么—— 带你追踪了解网络当红现象,热门话题讨论不落人后

道德教育课(Pendidikan Moral)想必是所有国中生的共同回忆,但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肯定少不了曾经背得死去活来的36个“道德价值”(Nilai Murni)。

近期,有网民在推特上发表了“无论你是非穆斯林还是穆斯林,都必须上道德教育课”的观点,掀起了全网热烈讨论,让“道德教育”的课纲争议再成焦点。

这期“网络热什么”带大家探讨,以“填鸭式教育”灌输的道德价值是否真的实用?道德教育成绩难道真的等同于学生的品行?

穆斯林也应上道德教育?
网民:不应成一门科目

网民Kamaboko Gonpachiro昨天(1月11日)在推特上载了一段文字,并发表了上述言论,成功吸引不少网民注意。

你以为网民的焦点都放在“穆斯林上不上道德教育课”的争议上吗?其实不然,留言区里更多的是,网民炮轰道德教育课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其中,有网民表示,道德教育不应该成为一门科目,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才可见效。


道德教育考验“背书能力”
事实上,道德教育课在我国教育体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令人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课纲中的36个道德价值。

对此,有网民直言,中学时期最讨厌的就是道德教育课,因为它所考验的并不是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而是学生的“背书能力”。

“36个道德价值已经成了我的心理阴影。”



与此同时,也有网民认为,道德教育课的评分准则太过苛刻,错一点就大扣分,对学生非常不友善。

“如果所有的课纲都要求学生背书,你能学到什么?忘记 1 个关键词(kata kunci),就扣 5 分。”

因此,网民认为,当局需要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课纲,并建议校方涵盖文学、哲学、辩论等课题,才会让道德教育课程更有趣。

道德教育鼓吹“作秀文化”?
除了背书应付考试之外,相信国中生们对“道德作业”也同样不陌生。所谓的“道德作业”即是让学生到处做“善事”,例如假装大扫除(gotong-royong),并拍照写下感想。

然而,这份“道德作业”却饱受批评,因为部分学生为了应付作业,只是随便敷衍了事,根本是在鼓吹“作秀文化”。

这也让人不禁联想到,早前多名部长到水灾灾区“作秀”的场景,让网民不禁讽刺:难道作秀文化是从道德教育课衍生出来的吗?

“欢迎穆斯林来上道德教育课,一起学习作秀文化。”



网民:道德教育应由父母灌输
尽管如此,有网民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课只是辅助,而真正需要灌输孩子道德价值观的人,其实是父母,而非校方。

“如果你需要学校的道德教育课教你道德,那你的父母可能没有正确地抚养你。”


网民也表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国的教育体系,而非道德教育课而已。他指出,学生之所以不喜欢道德教育课,只是因为他们需要花上更多精力来考获高分。

“学习不是为了考获100分,而是通过学习来实践道德价值。”

伊斯兰教育也有教道德
一切都是课纲的错?

值得一提的是,道德教育课是国中非穆斯林学生的必修课,而穆斯林学生则是上伊斯兰教课(Pendidikan Islam),两者差别甚大。网民也在帖文指出,如果没有道德基础,就算上了宗教课也没用,因此提议穆斯林一起来上道德教育课。

对此,有穆斯林网民回应,伊斯兰教育其实也有教导学生基本的道德价值。至于学生会否实践,则取决于个人问题。

无论如何,大部分网民认为,与其说讨论穆斯林应不应该上道德教育课,不如先探讨课纲的种种漏洞。



老师:道德教育课已变实用
另外,也有道德教育老师在推文下留言指出,如今的道德教育已不像以往的那样苛刻,如今学生不需再背下36个道德价值,而是从问题里头,找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举个例子,当问题谈及贪污的议题,那学生需要点出问题中的道德价值。”

截至4.00PM,该贴文已累计逾5,000人点赞,还有2,000人转发,高达上百人留言。


道德教育课的用意本就是为了教导学生走向正轨,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尽管如此,我国奉行的“填鸭式教育”,似乎成了道德教育课的一大障碍。背诵36个道德价值观会否形成反效果,让学生更加厌恶道德教育呢?

对于我国现有的“道德教育”课纲,你又发现什么漏洞呢?欢迎到《热点》面子书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整理:叶翠盈

==============================

看更多:大马历史课本与现实脱节 学者: 沉闷课程遭学生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