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发表“动态清零不可长期维持” 钟南山论文被撤
上海疫情自3月来失控,染疫人数更节节攀升。根据上海官方数据显示,当地迄今超过40万人染疫,仅17人死亡。
对于低企的死亡率,让国际学者忍不住怀疑数据真实性,怀疑当局将染疫的慢性疾病患者的死因,判为慢性病。
一连3天报死亡例
累计17死惹疑虑
上海封城三周,从周一(4月18日)起一连3日分别报3、7和7人死于新冠病毒,共17宗。
英国BBC广播公司援引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和病毒学家金冬雁的分析认为,当局选择现在承认有死亡个案,可能是为了“自圆其说”。
广告
“因为没有出现死亡个案的情况说不过去,但目前公布的死亡数字,反映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广告
美国《Vice》新闻更以“奇迹“形容上海此轮疫情,该媒体以截至周二(4月19日)死亡人数来算,得出当地染疫死亡率仅十万分之四。
对此,香港大学流行病学家考林(Ben Cowling )认为,没有任何防疫措施可将严重程度,降到如此低的水平。
“我认为目前的疫情比报告的还要严重。”
香港居住情况与上海相似
疫情爆发死亡数飙至9千
《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提到,香港居民的居住情况和上海相似,两座城市都拥有大量的老年人口,且非所有人都完成疫苗接种。
香港本轮疫情升温,死亡病例更飙升至9,000宗;至于人口密度高于香港三倍的上海,一个月后疫情飙升后,死亡病例却只有17例。

对此,中国将低死亡率归功于迅速且严厉执行的“清零“政策。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与海外相比,我国的新冠病毒致死率较低,因为我们采取了许多预防或减少死亡的措施。”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若不是因为染疫致死
“中国不会列在死亡数”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60岁的老人当中,只有约38%完成接种新冠疫苗。国际媒体在近几周针对养老机构和老人医院进行调查。
《华尔街日报》释出一则调查报道称,近几周在上海最大的养老机构至少有20名患者死亡,其中100名患者核酸检测呈阳性。而BBC早前调查也显示,上海仅一家老年医院就最少有27名老年人在感染新冠后死亡,但他们的死因被归类为其它基础疾病。

对此,《纽约时报》认为,中国为了凸显“动态清零”中严格防疫的成效,会将疫情死亡病例的定义设的比起一般国家来的狭隘。
在香港、英国和新西兰,如果死者在死亡前28天内检测呈阳性,无论直接原因如何,如交通事故或自杀,死亡都将归因于新冠肺炎。

香港病毒学家金冬雁透露,若病人非因新冠病毒直接致死,这名病人就不会被中国视为与新冠病毒有关。因此,只有死者的直接死因是新冠引起的肺炎,才能算作染疫死亡病例,其它的都算基础病死亡。
“目前公布的数字反应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钟南山也看不过眼“动态清零”?
“不能长期维持”文章被下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防疫专家钟南山曾在4月6日,以英文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论文《关于中国在即将到来的新冠肺炎时代重新开放的战略》,主张中国不能长期追求“动态清零”。

“国家科学评论”是中国第一个刊登英文版自然科学综述性学术期刊的网站,标榜反映中外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并深度解读重大科技事件及重要科技政策。
这篇文章的中文翻译在4月18日出现在中国媒体,但由于标题聚焦在钟南山指出,不能长期维持“动态清零”政策,与当前中国强调的“动态清零”有所抵触。
香港《南华早报》周二指出,这篇报道在网络上已经被删除。
即便如此,当地多家媒体如《界面新闻》和《上观新闻》昨天报道,钟南山4月8日在南开大学通识课的讲课内容,提到的是中国目前仍应坚持动态清零,和被撤下来的论文大相径庭。

必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