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粿条马来译名惹华社争议 语文局叹规范工作难
国家语文出版局早前将“粿条”的马来文规范译名为“Kuetiau”,引起华社一番争议,更无意掀起一场广东人与福建人的口水战。
Kuetiau非新拼法
早在1984年纳入国语字典
该局发文告解释, kuetiau的拼法与其他食物名称,如面(mi)、意大利面(spageti)、沙爹(sate)、巴香饭(nasi beriani)等词汇,已依据新罗马字母拼写系统(Sistem Ejaan Rumi Baharu),早已纳入1984年国语字典(Kamus Dewan)的第二版印刷里,并非新的拼写标准。
该局指出,为了统一正式场合中的使用,以及成为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和其他方面的基础,延长将拼法和念法标准化。
广告
语文规范工作吃力不讨好
国家语文出版局懂事吴恒灿今早在接受中文财经电台CITYPlus访问时表示,该局将在近期召开会议中文翻马来文译名的专题会议,邀请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参与,期许未来中文名词的马来译名能真正反映华社的看法,并获得广泛认可。
“这是一个吃力不太好的工作,许多人觉得我们没事找事做,但译名有必要统一规范。而一旦译名规范后必定有一段过渡期,大家必须忍耐。”
为何多以福建话为译名?
粿条马来文译名为“Kuetiau”,其实是采取福建话的音译。吴恒灿解释,之所以采取福建话音译,是因为早前大马福建人居多,并且在我国有至少300年的历史,因此许多词汇,如红包(angpau)、元宵节(Chap Goh Mei)等皆使用福建话为译名。
必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