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潘永强专栏 | 行动党在利益多元中寻求平衡
【热点专栏】潘永强(政治学者)
民主行动党于2025年3月的党选,不仅是一场党内世代交替的权力重新分配,更是一个见证该党从在野到执政、从理想主义锐变为体制化的转型时刻。回顾行动党的历程,该党从早年艰难求存、甚至无法找到足够人选填补二十个中委职位,到如今党代表规模超过四千人,党选备受全国关注,这段崛起的过程,无疑是一个励志的政治故事。
然而,本届党选除了“送神”与“留神”这一焦点之外,并未凸显其他重大议题,这其实反映了党内对现状的接受与认可。接受行动党加入政府后出现的谨慎与务实变化; 接受与巫统现有的合作关系; 接受陆兆福为首的领导团队。对现状的满意,意味着行动党正从一个强调抗争的反对党,转变为深嵌于体制内的执政党,并且正在适应这一角色的改变。
权力格局基本不变 林冠英影响力减弱
从党内权力格局来看,行动党第三和第四代梯队在上届党选时也已形成,本次党选清楚显示,原有团队基本不变,只是不同派系略有起落,行动党不只接班有人,未来十年尚可维持全盛和稳定局面。广告
陆兆福为首的领导层掌握着执政资源,党内各势力自然逐渐向权力主流靠拢。在野时期,行动党需要依靠精神力量和领导人格来凝聚支持,形成林吉祥的强人领导。然而执政后,权力与资源成为更重要的竞争条件,谁掌握了丰厚资源、有进行利益交换的便利,谁就更具优势。目前的态势显示,陆兆福和倪可敏在这方面明显具备优势,使得前主席林冠英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尽管如此,陆兆福并无法一言九鼎,他无法如过去林氏父子般“定于一尊”。因为随着行动党的发展壮大,党内权力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利益多元化、派系分散化,地方山头兴起,使得陆兆福必须在利益多元的局面中寻找平衡,要以更成熟的政治手腕来协调各方需求。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调和者,透过权衡各种利益、适时奖惩来维持党内平衡,而不是强势独裁的领袖。
此外,行动党的党选制度采取复选制,而非党员直选,这也限制了陆兆福建立压倒性的权威。在复选制度下,领导人的权力依赖中委会的共识和妥协,而非基层党员的直接授权,因此陆兆福即使身为秘书长,仍需要与中委会内不同势力不断协调,确保他的意志和政策方向获得支持。
林冠英挤入中委保体面 提供合适角色避免伤情感
林冠英曾领导行动党迈向全国执政,此役是他维护尊严之役,在势力消退下顽抗,仍力保一席中委,可算保住体面,转任顾问也解决了世代交替的难题,算是合理的礼遇。林冠英再次进入中委,反映基层重视派系包容,党代表也有一定自主性,2008年前入党的老党员仍珍惜其贡献,同意党內需要高调和清晰的声音。林氏父子一生都跟行动党荣辱与共,否定林冠英如同否定行动党过去的光荣和奋斗。从较高的格局而言,执政后的行动党须对退居二线的资深领袖,要建立可行的退场安排,包括为林冠英提供合适的平台,例如政府公职或政联公司职位,确保他的角色仍能为党所用,避免伤害党内情感,也可以扩展行动党在体制内外的资源。
火箭当前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党在本次大会中还不忘向全国社会展现其执政高度,它在首相安华面前公开提议两项修宪主张,即限制首相任期,以及检控分家。这个举动是刻意营造的,旨在宣示该党未忘选举承诺,试图証明他们坚持的改革者形象。林冠英更向安华表明,行动党不是唯唯诺诺的政党,即使在马华公会全盛时期,也不见得会在巫统跟前有此言论。行动党执政后面对更加复杂的政经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利益矛盾,包括当前面临的几个重大挑战,需要加强韧性、持续化解:
- 维持多元主义与扩展马来支持。行动党一直以来强调多元种族平等,但要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扩展马来社群的支持,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未来重要课题。
- 回应社会对在野与执政落差的质疑。在野时,行动党以高亢的批判风格吸引支持,然而执政后不得不采取更为谨慎务实的态度,这种落差会引起部分支持者的不满。 如何应对这些批评,是行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 避免成为“马华2.0”。行动党要力争“当家又当权”,避免陷入过去马华公会的困境,沦为执政联盟内的边缘角色,无法有效影响政府政策,本身也陷入政商贪腐和利益寻租的困境。事实上,这个现象已经在行动党内浮现。
- 避免政治家族化,确保年轻精英的晋升通道。当前政坛愈来愈多政治家族现象,行动党也不例外。如何避免政二代垄断权力,确保真正有能力的年轻精英能够晋升,将关系到行动党的长远发展。
文:潘永强(政治学者)
17-3-2025
►《热点 Hotspot》正式开通WhatsApp频道!
点击此处链接,现在就追踪我们的频道,让你不错过国内大小事、网络热门话题、专题报道及时事评论。别忘了打开旁边的小铃铛哦!
必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