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福岛核污水排海 | 中韩疯狂抢盐囤货 盐价股价齐齐暴涨
过去20年间,曾经出现过无数次的“囤盐潮”,从2003年非典流行病、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再到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曾出现食盐市场波动的现象。
来到2023年,历史正在重演。随着福岛核污水昨天(8月24日)如期排海,日本周边国家开始担心放射性物质会污染海洋,并且影响海产盐,进而引发“抢盐潮”。
究竟“盐”有什么魅力,能让大家在有特殊情况发生时,就会疯狂抢购呢?抢盐囤盐真的有必要?本期《热点话你知》就来一探究竟!
广告
“抢盐潮”有多惊人?
韩国海盐价格概念股暴涨
由于担心日本核污水排放后,新晒的海盐会辐射爆表,韩国人开始囤积“没被污染的海盐”,进而导致海盐供应不足、价格暴涨。
今年6月,韩国海盐的价格已经上涨了27%,而且有钱也可能买不到。当地政府被迫释出国家储备的400吨食盐,并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卖出。
除了价格出现波动,韩国多个与盐有关的概念股股价,也在日本宣布排海日期后跟着大涨。
其中,韩国食品公司Insan股价在8月22日一度上涨了30%,创下自6月12日来最高点。

中国超市一日补货10次
根据中国当地报道,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纷纷出现抢盐现象,还有人在微信群风分享自己买了90包盐囤货的讯息,引发市场恐慌。
有超市透露,这波“抢盐潮”从8月22日就开始了,抢盐的速度甚至快到超市需要“一天补货10次”。
除了线下超市,部分电商平台的食用盐销量也直线上升,多个平台的低钠盐、无碘盐显示“缺货”、“补货中”。

为什么会出现“抢盐潮”?
尽管这波“抢盐潮”的起源,来自于核污水排海造成的威胁,但民众囤货的行为从理论上其实也解释得通。
从传播学理论来看,在无法预估核污染的情况下,“食盐短缺”的紧张情绪,会迅速在人群中传播。这时人类会选择跟着大队走,做出和周围人一样的条件反射,进而引发“抢盐潮”。
如果以“沉默的螺旋”理论来看,当社会大众都出现“抢盐”行为时,个人会因为害怕被社会孤立,而选择“沉默”或跟随大众,而非充当一个“中坚分子”、主动辟谣。
另外,盛传“碘盐”具有防辐射的能力,才会导致民众抢购,想以盐来“防身”。这些毫无科学根据的传闻也进一步推动抢盐效应。

真的有必要囤盐吗?
井盐多于海盐无需担心
事实上,食用盐并非全是海盐。作为全球最大产盐国的中国,其食用盐使用的原料就包括了海盐、井矿盐还有湖盐,其构成比例分别为22%、61%、17%。
有鉴于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张金良指出,在中国食用盐中,海盐的供给是比较少的,所以即便对海盐有影响,影响范围也不是特别大,因此不需要囤盐。
同时他指出,日本核污染水排放是受控的,在进入海洋后,核污染浓度会进一步稀释,无需过于担心。
再加上,日本的排放将持续30年,且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比较长,因此就算海洋真的受核污染,也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所以囤盐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井矿盐出口大马
至于马来西亚需要担心吗?一些来自中国的盐厂,包括江盐集团和苏盐井神,声称其公司的言产品属于井矿盐,不受海洋污染影响。
而这些井矿盐,将会出国至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大马实际上也无需担心食用盐受污染或不足的情况。
不囤盐可以怎么做?
张金良建议,第一,如果很担心排放核污水会释出放射性物质,那消费者购买食用盐时,需要看清楚,尽量避开不选购海盐。
其次,相关单位应加强食用盐放射性监测,限制食用盐内含有的放射性物质浓度。
==============================
看更多: 核污水正式排入海洋 日本民众要控告政府
必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