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创各行各业,餐车却雨后春笋般四处可见,成了许多人另起炉灶、创业的首选?

我国自去年爆发新冠疫情、3月18日落实行动管制令后,餐饮业有好长一段时间只可以打包外送、不允许堂食。尽管营业上仍有不少限制,但作为能一直持续营业的关键领域之一,餐饮业成了不少收入受影响、甚至是失业的民众,疫情下为数不多的“救生圈”。


在疫情冲击的一年多里,餐车业发展迅速。在雪隆区,几乎每个商业区里,特别是在餐馆附近,都不难发现餐车的踪影。部分商业区中,甚至出现好几辆餐车同时在同个区域开档营业的情景。



ASTRO AEC 《八点最热报》一连推出4期系列报道,带大家了解这个餐车风潮下民众转行创业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创业过程的点滴,与入局须知。除了在电视上播出,《热点》也会有文字版刊载,方便网民点阅。



疫情反助“推一把”
全马餐车数量约增15%


流动美食餐车协会主席邓伟伦在接受《八点最热报》访问时表示,去年4月至今,粗略估计餐车数量比疫情前增长了10%至15%左右。

“从去年4月开始是有一定的涨幅,简单来说有10%-15%增长率,但是也有一部分餐车消失了,或者把他们的生意转让出去。”

邓伟伦补充,在马来西亚到目前为止,若要说约有1千辆餐不为过。只是餐车分布在全马各州,他们也无法正确估计餐车增长数量。




餐车创业门槛低
成本较少 筹备时间短


与传统店面相比,餐车可以降低租金、装潢、家具、器材以及员工上的成本;与小贩或档口比较,餐车空间比较大、流动性更高、在开档和收档时更容易打理环境和卫生,因而成为疫情期间,一些人想进军餐饮业的首选,尤其是资金少又想创业的年轻人。

经营餐车需要的资金低,加上疫情期间工作机会少,对于资金少又想自己创业的人而言,餐车是一个热门选项。




“比如说开一家餐厅,你要装修、设计、买家私、要买器材,要做一大堆的东西,可能你需要到一个三四十万最少,最少需要三四十万令吉来开始cafe的生意,但是你做这个餐车来讲,可能你几万块你就可以做了,” 邓伟伦受访时这么说道。

“入门票很便宜。” 而业者的成本,也视乎餐车大小、材质(比如是否使用白钢等)而定,会随着业者本身的预算变动。​

接受《八点最热报》访问的4名业者当中,最低的餐车创业成本约为四五万令吉,但也有一人投入了高达10万令吉,来开启“餐车人生”。




案例一:
封锁国门旅游业停滞
前导游们携手创业经营餐车


国内新冠疫情爆发后,锁国政策重创旅游业,原本是导游的叶祥达,和其他导游同伴,不得不赶紧转换跑道。

在去年二月中,他们无法接待任何旅游团后,他们就打算转行自救,并且决定好经营餐车售卖自创的本地咖啡。

他们在落实行动管制令近3个月期间,每天都在家研究如何炮制咖啡。一直到去年6月稍微解封后,他们的第一辆餐车在吉隆坡大城堡正式投入营业。

“餐车本钱比较轻,不需要那么多的资金去周转,也足够我们的开支。”
——叶祥达 餐车业者





案例二:
罐装饮料销售员业绩受影响
兼职创业经营餐车帮补生计


疫情影响了各行各业,在经营餐车前是罐装饮料销售员的蔡锦辉,因为本身喜欢吃地瓜球,所以就和太太兼职经营餐车。

筹备了一个月后,蔡锦辉的餐车,在雪兰莪史里肯帮岸投入营业。不过正职收入也因此受影响,再加上蔡锦辉需要兼顾正职和餐车生意,他在半年后毅然辞掉原本的工作,专心经营餐车。




“因卫生考量,餐车比较容易打理,如果你开店需要烦租金。”
——蔡锦辉 餐车业者




打破仅友族经营刻板印象
12年前已有华人涉足餐车业


不知你是否曾经听过,餐车有个很漂亮的名称,叫“流动小食馆”(Mobile Café)。

而称之为“餐车”最主要的定义是,厨师或准备食物的人,必须在车上完成烹煮的流程。除此之外,餐车的设计需鲜彩夺目。

餐车早在国外已经是餐饮业的一种经营概念,但餐车文化并不是近些年才在我国盛行。尽管部分人会误解,大部分的餐车是由友族经营,但根据流动美食餐车协会主席邓伟伦的说法,本地早在12年前就有华人涉足餐车行业,当时是以“把厨房搬上车”大胆想法延伸出餐车概念。



邓伟伦解释,12年前一些大型连锁餐饮集团,为了宣传自己的品牌,打破大型连锁餐饮品牌只有店面的刻板印象,而打造了流动餐车,以流动的方式出现在一些商业活动上,同时餐车行走在路上时,也能有宣传作用,因而发展到如今的餐车文化。

下集预告:

在经济动荡时期,一些人为了保饭碗,只能动用自己的储蓄、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业。不过餐饮业的经营模式这么多,为什么业者们选择经营餐车?餐车是如何让想创业的人勇于放手一搏?

更多与餐车相关的系列报道,请继续关注《热点》,下期为你继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