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失业率高难找工作 中国年轻人自嘲已变成“孔乙己”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
文学巨匠鲁迅百多年前塑造的孔乙己形象,近日在中国互联网爆红。不少即将出社会的年轻人纷纷用孔乙己来嘲笑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困境。这一连串的比喻,把高学历年轻人的就业焦虑和无奈给一一写满。
国家高失业率工作难找
年轻人透过文字对现状表达不满
继“内卷”、“躺平”之后,中国年轻人因为国家失业率高,工作难找,近来在网络上兴起“孔乙己文学”。年轻人拿自己和作家鲁迅笔下穷酸潦倒又放不下读书人身段的孔乙己比较,透过文字对现状表达不满。
广告
在疫情后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年轻人就业受到冲击的情况相当普遍。如今,各大平台只要输入“孔乙己文学”,就会跳出一大堆文章、漫画和视频,无论是阅读量还是评论都很惊人。
然而归根究底,“孔乙己文学”爆红的背后,是当代社会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真实写照……
“我要是没上过大学就好了,这样我就能平静地接受一份平庸的工作。”
“如果我没上过大学,我便能心安理得地去当服务员。”
“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我就可以找一份没有学历门槛的工作,不用像现在这样进退两难。”

谁是孔乙己?
为何年轻人与孔乙己共情?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同名小说《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并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上,是鲁迅最喜欢的作品。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形象善良、迂腐、穷酸且爱面子。鲁迅曾说,孔乙己是酒馆里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还穿长衫的人。
人站着喝酒,说明没钱,没地位,穷困潦倒;穿长衫,代表维护着自己体面的身份,甚至宁愿去偷,也不愿意做自己认为低贱的事。
如今,一些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就是用“孔乙己文学”映衬自己当下的处境。
官方喉舌发文告诫年轻人
“别让学历成束缚手脚的‘长衫’”
眼见职场的负面情绪延烧,中国官方喉舌和“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皆发表评论文章,告诫年轻人不要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试图引导“正能量”风向。
央视网指出,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
“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孔乙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浙江宣传部的文章则认为,学历和知识绝非是“长衫”,而消极、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的思想枷锁,还有不会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长衫”。
至于《安徽日报》表示,孔乙己不是唯一一个放不下身段的人,这样有“身分歧视”的人比比皆是,而且脱下“长衫”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而是给自己一个调整方向和审视自我的机会。
共青团的一篇文章提到,“孔乙己文学”是对那些安分守己,寒窗苦读的年轻人莫须有的侮辱,并认为只要出来工作,不管是什么职业,都无贵贱之分。
“教育始终是为个体带来身份转变的最佳‘赛道’,并不是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内心都住着一个‘自甘堕落的孔乙己’。”
网民对评论不买单掀评论潮
“共青团人员都下乡耕田吧!”
不过,网民对这些评论文章并不买单,还引发新一轮的批评浪潮。有人甚至要求共青团人员都下乡耕田、当清洁工,甚至把岗位让给高校毕业生。
“让官员的子女去享受种地、放牛,让底层待业的学生去做艰苦的办公室工作吧!”
也有人抨击,中国官方向来介绍《孔乙己》小说时,都是在深刻揭露旧社会的制度,然而在共青团眼里却变成孔乙己好吃懒做,自甘堕落。
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攀升
其实,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或硕士生送外卖、回农村养猪或从事一些体力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社会将矛头指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认为大学生的高眼手低造成难以就业的情况,被看作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
最近3年,中国的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创历史新高。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受到冲击,要找一份与专业匹配且待遇好的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一篇评论报道指出,当人们谈论“孔乙己”时,是在谈论社会的不公,还有个人的不甘心,并认为只有完善的劳动法,改善现有的就业环境,解决就业歧视等,才能够解决社会就业结构性的矛盾,同时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富差距,才能够让大学生们自主选择要想从事的行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或许年轻人正是因为不甘于变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才会用孔乙己来自嘲。一个个在网络上冒出的“孔乙己文学”是中国时下年轻人既无奈又无能为力的控诉。

必看影片